搜索政策/标准

全局搜索

时间筛选:

共287条结果

关闭中文模式
政策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 中国代表团获得36金9银4铜 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

发布日期: 2024-09-16  |  实施日期: 未知

当地时间9月15日晚,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大赛中表现十分出色,在全部59个项目中,共获得了36枚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和8个优胜奖,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
获得金牌的项目是飞机维修、车身修理、汽车技术、物流与货运代理、砌筑、电气装置、精细木工、油漆与装饰、抹灰与隔墙系统、管道与制暖、制冷与空调、数控铣、建筑金属构造、电子技术、制造团队挑战赛、CAD 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自主移动机器人、水处理技术、化学实验室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工业4.0、光电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信息网络布线、商务软件解决方案、云计算、移动应用开发、时装技术、珠宝加工、商品展示技术、3D 数字游戏艺术、烘焙、糖艺/西点制作、烹饪(西餐)、美发。其中,数控铣项目实现金牌“五连冠”,砌筑、时装技术等两个项目实现金牌“四连冠”,电气装置、电子技术、自主移动机器人等三个项目实现金牌“三连冠”。
获得银牌的项目是家具制作、混凝土建筑、数控车、工业控制、焊接、增材制造、可再生能源、平面设计技术、美容。
获得铜牌的项目是园艺、瓷砖贴面、健康和社会照护、餐厅服务。
获得优胜奖的项目是汽车喷漆、重型车辆技术、木工、网络系统管理、网站技术、网络安全、花艺、酒店接待。
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选手卢言琳、詹贤达、马佳佳获得国家最佳选手奖。
工业4.0项目选手卢俊威、谢辉铉以全场最高分荣膺“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这是我国第二次获得该大奖。
闭幕式上,中国上海作为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地,与法国里昂进行了世界技能大赛会旗交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和上海市市长龚正接过了世界技能大赛会旗,标志着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正式进入“中国时间”“上海时段”,上海市呈现了以“技能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精彩文艺表演。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我国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至今已参加七届大赛,累计获得93枚金牌、41枚银牌、28枚铜牌和71个优胜奖。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于9月10日至15日在法国里昂举行,来自世界技能组织各成员国家和地区的1400余名选手参与同场竞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建的中国代表团共派出68名选手参加6大类全部59个项目的比赛,是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参赛项目和参赛选手最多的一届大赛。中国代表团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我国职业技能发展的整体实力和青年技能健儿的精湛技艺,以实际行动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增光添彩。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发出贺电,对中国代表团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代表团全体成员表示诚挚慰问。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奖牌榜
奖牌选手参赛项目选手所在单位金牌唐 凡飞机维修国营芜湖机械厂职工朱俊峰车身修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职工杨绍辉汽车技术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学生周雨欣物流与货运代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鲍芳涛砌筑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教师赵智俊电气装置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学生黄波林精细木工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教师张小飞油漆与装饰黄山学院学生熊首钰抹灰与隔墙系统重庆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孙伟龙管道与制暖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学生阮康制冷与空调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龙伟杰数控铣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生周烽建筑金属构造慈溪技师学院学生曹博电子技术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职工卢言琳制造团队挑战赛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职工詹贤达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职工马佳佳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职工黄育森CAD 机械设计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罗自立机电一体化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职工潘朝阳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职工方灿豪自主移动机器人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职工蒋家俊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职工杨艺杰水处理技术南京技师学院教师鲁静怡化学实验室技术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学生卓嘉鹏工业设计技术深圳技师学院教师卢俊威工业4.0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谢辉铉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陈骏安光电技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吴龙辉机器人系统集成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学生刘富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教师李宏宇信息网络布线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学生曹佳豪商务软件解决方案江苏省苏州技师学院教师黄佳杰云计算深圳技师学院教师马贞鹏移动应用开发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周芹妃时装技术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教师张宇鹏珠宝加工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教师姚妮君商品展示技术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学生巫妍婷3D 数字游戏艺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学生李骏飞烘焙苏州市吴中技师学院学生刘欣茹糖艺/西点制作苏州市吴中技师学院学生康邦成烹饪(西餐)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职工田飞鸿美发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银牌贾京家具制作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田闰混凝土建筑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学生周秧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学生陈镘冰数控车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生肖创工业控制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职工胡泽宏焊接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罗小焦增材制造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生曾振江可再生能源广东省技师学院学生张梓鸿平面设计技术深圳技师学院教师覃慧美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铜牌闫志广园艺黄山学院学生李华涛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职工郭志豪瓷砖贴面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教师曾小桉健康和社会照护上海健康医学院科研助理王子桐餐厅服务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学生优胜奖陈彬彬汽车喷漆杭州技师学院教师翁研重型车辆技术宁波技师学院职工李港龙木工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教师莫天网络系统管理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庞泽锐网站技术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生刘志赞网络安全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教师洪家聪广东省技师学院教师蒋兆珩花艺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朱立萱酒店接待上海商学院学生奖牌选手参赛项目选手所在单位金牌唐 凡飞机维修国营芜湖机械厂职工朱俊峰车身修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职工杨绍辉汽车技术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学生周雨欣物流与货运代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鲍芳涛砌筑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教师赵智俊电气装置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学生黄波林精细木工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教师张小飞油漆与装饰黄山学院学生熊首钰抹灰与隔墙系统重庆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孙伟龙管道与制暖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学生阮康制冷与空调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龙伟杰数控铣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生周烽建筑金属构造慈溪技师学院学生曹博电子技术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职工卢言琳制造团队挑战赛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职工詹贤达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职工马佳佳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职工黄育森CAD 机械设计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罗自立机电一体化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职工潘朝阳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职工方灿豪自主移动机器人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职工蒋家俊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职工杨艺杰水处理技术南京技师学院教师鲁静怡化学实验室技术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学生卓嘉鹏工业设计技术深圳技师学院教师卢俊威工业4.0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谢辉铉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陈骏安光电技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吴龙辉机器人系统集成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学生刘富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教师李宏宇信息网络布线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学生曹佳豪商务软件解决方案江苏省苏州技师学院教师黄佳杰云计算深圳技师学院教师马贞鹏移动应用开发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周芹妃时装技术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教师张宇鹏珠宝加工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教师姚妮君商品展示技术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学生巫妍婷3D 数字游戏艺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学生李骏飞烘焙苏州市吴中技师学院学生刘欣茹糖艺/西点制作苏州市吴中技师学院学生康邦成烹饪(西餐)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职工田飞鸿美发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银牌贾京家具制作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田闰混凝土建筑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学生周秧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学生陈镘冰数控车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生肖创工业控制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职工胡泽宏焊接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罗小焦增材制造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生曾振江可再生能源广东省技师学院学生张梓鸿平面设计技术深圳技师学院教师覃慧美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铜牌闫志广园艺黄山学院学生李华涛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职工郭志豪瓷砖贴面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教师曾小桉健康和社会照护上海健康医学院科研助理王子桐餐厅服务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学生优胜奖陈彬彬汽车喷漆杭州技师学院教师翁研重型车辆技术宁波技师学院职工李港龙木工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教师莫天网络系统管理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庞泽锐网站技术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生刘志赞网络安全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教师洪家聪广东省技师学院教师蒋兆珩花艺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朱立萱酒店接待上海商学院学生

政策

第一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暨“技能中国行2024—走进山东(东营)”系列活动 在东营开幕

发布日期: 2024-07-25  |  实施日期: 未知

7月25日,第一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暨“技能中国行2024—走进山东(东营)”系列活动在东营开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俞家栋出席活动并宣布大赛开幕,山东省副省长邓云锋出席活动并致辞。
本次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以“聚黄河巧匠 谱技能华章”为主题,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黄河流域省区产业需求,设置增材制造、化学实验室技术、数控车、网络安全等10个项目,涵盖先进制造业、化工工艺、数字技术、文旅等多个领域,沿黄九省区竞赛选手齐聚东营,以技展风采,以赛促提升。
大赛集成“赛展演会”多元办赛模式,同步设置黄河流域九省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展、高技能人才座谈交流会、技能人才工作情况媒体吹风会等内容,旨在搭建黄河流域技能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推动黄河流域技能人才工作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开幕式上,举行了黄河流域技工院校协同发展联盟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师资研修中心揭牌仪式,在赛事举办、师资培训、载体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交流互鉴、协同发展。
近年来,山东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全面推进“技能山东”建设,深入实施“技能兴鲁”行动,积极构筑技能人才培育聚集“新高地”,打造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大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技能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152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20万人;技工院校221所、在校生45万人,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能人才70人,全国技术能手771人,齐鲁首席技师2248人,山东省技术能手4528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山东省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东营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高技能人才代表、部分技工院校负责同志等约220人参加活动。

标准

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再利用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24-07-24

标准号: GB/T 44194-2024  |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中文标准名称: 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再利用技术规范

英文标准名称: Additive manufacturing—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use of metal powder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H70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25.030

政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拟增加新一批19个新职业,此前已发布5批74个 新职业反映产业发展新需求

发布日期: 2024-06-20  |  实施日期: 未知

用户增长运营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拟增加19个新职业、29个新工种。此前,从2019年到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陆续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
新职业不断涌现,对劳动者提出哪些新的技能要求?对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有何影响?记者采访了各地新职业劳动者、专家及企业。
发掘新的就业增长点
“开发和发布新职业对提升劳动者技能很有帮助。”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分析,与新职业发布相配套的,还有职业规范、评价、培训、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将为劳动者拓展新的更高质量的职业发展空间,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头戴安全帽、脚踩安全鞋,在北京通州区地下深处,建元未来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管廊运维员高博紧张忙碌着。“地下综合管廊设有供水、电力、燃气、热力等城市‘生命线’,而我们是这些‘生命线’的守护者。”高博介绍,管廊运维员是2021年发布的新职业,与传统维修工不同,该职业要同时掌握弱电、强电、数字化等多方面技能,“管廊内光是传感器就有四五种,各种设备都要会检测、维修。”
“城市更新持续推进,对管廊运维员的需求明显增加,仅建元未来公司就招聘了70多名管廊运维员。”通州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人社部门加强与用人企业合作,完善技能培训、职业标准等建设,有效提升岗位专业性和安全性。
在山东青岛市,大学毕业生顾文文通过学习新技能找到了满意工作。“今天我们推荐的是轮胎厂普工成型岗,18岁到40多岁的都可以报名……”顾文文在快手当起了直播招聘师,面对网友提问,她对答如流,短短1小时就吸引5万人观看、200多人报名。“入职前,我系统接受了短视频剪辑、运营投流、设备调试等多项培训,从新手到熟悉工作至少需要大半年。”她说。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周广肃认为,网络主播已呈现出职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等新特点,在带动就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此次拟增加的19个新职业中,“数字职业”约占一半。其中,用户增长运营师是指运用数字化工具,从事企业或机构用户增长、管理及运营等工作的人员。
从开线下门店到开线上“社区小店”,来自广东佛山市的用户增长运营师黄凤娟感慨,学习新技能帮她拓展了新市场,赢得更多新客户,“紧跟私域社群消费的兴起,我在企业微信上持续学习数字工具使用、客户服务管理、产品推介技巧等知识,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专业、个性定制的销售服务,短短几年带动线上客户从30多人增长到超过10万人。”
“新职业不断涌现,折射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新职业是就业蓄水池,意味着新的就业增长点,且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人社部门及时公布并规范新职业,能提升从业者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促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范巍说。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
58同城数据显示,近年来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相关的新岗位供需两旺。今年一季度,如固废处理工程师、光伏系统工程师等招聘规模环比增长45%以上,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岗位薪酬持续上涨。
“新职业往往由产业变革而生,待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提升后,又会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周广肃说。
轻点鼠标,软件里的一栋建筑即被轻松“拆分”,不同结构和细节得以全方位展现……在湖南长沙市,中建五局高级技工学校内,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程振威正在与同事分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经验。“运用BIM技术进行数字建模,相当于把房子在电脑里先‘盖’一遍,这样就能提前发现问题,避免施工时再返工,有效节约时间成本。”程振威说。
据了解,湖南省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超过4万人,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设计和咨询等单位,为实现智能建造作出了贡献。
“相比传统数控加工对毛坯件做的减材工作,增材制造是通过3D打印方式制造零部件,可以实现复杂、精密、轻量化零件的高效一体化加工。”江苏苏州倍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设计工程师章帆说,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投身于医疗、模具、能源、汽车等诸多领域,发挥了增材制造定制化、损耗少、精度高等技术优势,对制造业降本增效作用明显。
在湖南株洲市,株洲特装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设计工程师杨锋在参与地铁车辆智能流水线的搭建:“过去,产线上都是工人手工焊接零部件,如今越来越多工厂融合使用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工业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进行智能激光焊接,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能制造的应用型岗位包括智能制造装备升级、工业软件使用与维护、工业互联网与云平台等不同方向。“不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都急需智能制造人才。”湖南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说,“我们正加紧联合高校建立培训机构,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开展培训和等级考核评价,壮大人才队伍,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服务百姓美好生活需要
“从健康照护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到食品安全管理师,新职业发布不光紧随产业变革,还与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范巍说,不少新职业着眼补齐民生服务短板,提升了百姓生活品质。
应对老龄化,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必不可少。4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围绕自理能力、基础运动能力、感知觉与社会参与等方面仔细询问……江苏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王珊珊进门入户,为社区居民李奶奶做能力评估,而评估结果将与老人的照护方案紧密挂钩。“我们要读懂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从而明确照护等级和养老服务补贴,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王珊珊说。
老年人能力评估是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据,相关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目前,江苏省已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引导培训机构开设相应项目,增加人才供给。
让智慧服务更有温度,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应运而生。
在上海闵行区一家酒店内,一台名叫“方糖”的机器人大显身手,它熟知酒店路线,能控制电梯、自主充电,既会给房客送洗漱用品,也会为老人和孩子带路,还能参与反诈宣传等工作,深受房客们喜爱。“机器人之所以这么聪明,背后也有我们的付出。”刘仁杰是九号公司的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他负责为机器人建图识图、安装梯控设备、排除故障等工作,“我们虽然不和住客直接见面,但能通过部署机器人提升服务质量,为大家带来高效便捷、智慧亲和的新体验。”
适应文旅消费新潮流,民宿管家送来周到服务。
北京通州区沙古堆村,颇具特色的北方民居里,民宿管家曹女一边带游客参观,一边用手机接单。曹女说,与酒店服务员不同,民宿管家要为客人提供更个性化、更贴心的服务,“除了清洁等基础服务标准不输酒店外,还要在景区订票、客人接送、餐饮、特色活动等方面下功夫,让客人在这里享受更好的服务。”
“北京环球旅游度假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在通州带火了不少民宿。我们加大民宿管家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通州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持续加强民宿管家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新职业为我们带来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引导更多人加入新职业,也将帮助劳动者获得更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要支持新职业规范健康发展,为稳就业、惠民生提供更多助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周广肃说。

标准

增材制造患者匹配式部分足假肢应用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24-05-14

标准号: DB42/T 2235-2024  |  标准类型: 地方标准

中文标准名称: 增材制造患者匹配式部分足假肢应用技术规范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C 45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11.040.40

标准

增材制造机床软件数据接口格式

发布日期:2024-04-25

标准号: GB/T 25632-2024  |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中文标准名称: 增材制造机床软件数据接口格式

英文标准名称: Data interface format for software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ach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J59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25.080.99,25.030

标准

增材制造 材料 模具钢粉

发布日期:2024-04-25

标准号: GB/T 43895-2024  |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中文标准名称: 增材制造 材料 模具钢粉

英文标准名称: Additive manufacturing—Material —Mould steel powd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H54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77.140.99,25.030

标准

增材制造用铂及铂合金粉

发布日期:2024-03-15

标准号: GB/T 43660-2024  |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中文标准名称: 增材制造用铂及铂合金粉

英文标准名称: Platinum and platinum alloy powder for addictive manufactu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H68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77.150,25.030

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 2024-02-29  |  实施日期: 未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生态环境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市场监管局(厅、委),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绿色高起点发展,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培育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融合发展新业态,建立健全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政策、标准、标杆培育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全方位转型,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锻造绿色竞争新优势,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二)主要目标
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到203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稳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凸显,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
二、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三)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优化重构。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产品向高端、智能、绿色、融合方向升级换代,推动形成品种更加丰富、品质更加稳定、品牌更具影响力的供给体系。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实施煤炭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行动,有序推进重点用能行业煤炭减量替代;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就近大规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拓宽电能替代领域,提升绿色电力消纳比例。推进绿氢、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等原料替代,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绿色低碳原料比重。推广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纺织、机械等行业短流程工艺技术。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到2030年,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5.1亿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2%,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0%以上,短流程炼钢比例达到20%以上,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四)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定期更新发布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术导向目录,遴选推广成熟度高、经济性好、绿色成效显著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企业、园区、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大型企业围绕产品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实施全流程系统化改造升级。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找准绿色低碳转型短板,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鼓励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对标绿色工业园区建设要求,开展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整体改造升级,组织园区内企业持续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支持行业协会制定重点行业改造升级计划,鼓励地方开展环保绩效创A行动,提升行业环保治理水平。
(五)引导区域绿色低碳优化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综合考虑区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推动传统产业形成集群化、差异化的绿色低碳转型新格局。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定位,把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结合起来,加强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科技协同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发挥地区特色和优势,综合平衡生产力、能源、资源、市场需求等要素,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在符合环保、能耗、水耗、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稳妥有序推动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转移。严格项目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推动区域产业绿色协同提升,重点发展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以化固碳等产业耦合模式,以及冶金和建材等行业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向城镇居民供热等产城融合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加快建设“无废企业”“无废园区”“无废城市”。
三、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
(六)加快补齐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短板弱项。聚焦制约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瓶颈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低功耗芯片等技术产品应用,探索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算力应用体系。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废旧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体系,推动规范化回收、分级资源化利用。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在高端装备领域,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无损检测和拆解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装备开展再制造。在环保装备领域,针对新污染物治理等新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航空航天领域,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加快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电池等动力形式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广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
(七)着力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优势。立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占比。鼓励产业基础好、集聚特征突出的地区,优化产业链布局,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提升集群治理能力,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链分工协作,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制造业领航企业,加快产业延链强链,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努力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技术先进、商业可行的应用模式,形成产业增长新动能。
(八)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聚焦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电力系统各类应用场景,开发新型储能多元技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所需的储能技术产品矩阵,实现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发挥生物制造选择性强、生产效率高、废弃物少等环境友好优势,聚焦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等领域,建立生物制造核心菌种与关键酶创制技术体系。聚焦CCUS技术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开展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及示范。
四、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
(九)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资源效率、环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应用,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库,开发全生命周期评价、数字孪生系统等工具。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在生产制造全流程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典型应用场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建立回收利用环节溯源系统,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加快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园区协同推进能源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软件化封装,支持开发绿色低碳领域的专用软件、大数据模型、工业APP等。
(十)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紧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变革趋势,在绿色低碳领域深入推行服务型制造,构建优质高效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引导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在产品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面的经验,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提升服务。鼓励绿色低碳装备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积极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开发推广绿色制造解决方案,提供绿色诊断、计量测试、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检验检测、评价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深化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在供应链场景下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低碳转型融资服务。
(十一)推动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产品供给深度融合。紧紧围绕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全社会各领域绿色消费需求,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培育供需深度融合新模式,实现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运用无害化、集约化、减量化、低碳化、循环化等绿色属性突出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覆盖主要工业行业的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体系,研究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推广应用光伏光热产品、新能源车船、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鼓励大型零售企业、电商平台丰富绿色消费场景,优化购买使用环境,建立购销激励机制。
五、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基础能力
(十二)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一体化部署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转化应用、主体培育等,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实现创新效能转化为产业竞争新优势。依托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有序推进与绿色低碳转型密切相关的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绿色电力装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一批标志性重大装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绿色低碳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重点领域创新联合体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在钢铁、石化化工、家电等行业建设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绿色低碳关键计量技术、设备研发。布局建设绿色低碳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发展。健全技术应用推广机制,组织制定供需对接指南,开展技术交流活动。
(十三)完善绿色化发展政策体系。以精准、协同、可持续为导向,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创新政策实施方式,逐步建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现有财政资金渠道,重点支持绿色低碳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绿色低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向和领域。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依托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专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金融资源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库和标杆企业库,加大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支持力度,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培育和孵化绿色低碳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税收优惠政策正向激励作用,落实好对绿色技术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应享尽享。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督促企业加强合规建设,依法依规合理用能。综合考虑能耗、环保绩效水平,完善阶梯电价制度和水价政策。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研究有序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协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绿电绿证交易等市场建设。
(十四)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强化标准顶层设计和规范性管理,推动各级各类标准衔接配套,加强标准贯彻实施和应用评估。发挥各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按照需求导向、先进适用、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制定碳排放基础通用、核算与报告、低碳技术与装备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到2030年完成5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制修订。持续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标准,稳步升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标准,协同推进数字赋能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加强国际标准研究和对比分析,推动先进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十五)优化绿色低碳标杆培育体系。发挥绿色低碳标杆的引领带动作用,构建绿色制造“综合标杆”和细分领域“单项标杆”相衔接的标杆培育体系,打造制造业绿色化发展领军力量。制定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办法,发挥绿色工厂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纵向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横向通过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园区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到2030年,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鼓励绿色工厂进一步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创建“零碳”工厂。深入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培育,不断探索绿色低碳路径和解决方案。持续遴选发布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再生资源规范条件企业、环保装备规范条件企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园区等,从工业全过程深挖能源资源节约潜力。
六、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大对地方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技术改造升级、工业领域碳达峰等重点工作指导评估,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支持政策,合理设置政策过渡期。有关行业协会、专业智库、第三方机构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广,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十七)深化国际合作。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加强绿色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合格评定交流对接。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装备、绿色服务以及产品碳足迹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技术装备有序走出去,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外合作绿色工业园区,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十八)加强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增设绿色低碳领域急需紧缺专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依托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和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和培育绿色低碳领域海内外高水平人才。支持地方面向绿色低碳领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十九)做好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全国生态日、环境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加强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舆论引导,加大对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先进技术、典型案例的宣介力度,推广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和举措。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2024年2月5日

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 2024-02-29  |  实施日期: 未知

工信部联节〔2024〕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生态环境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市场监管局(厅、委),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绿色高起点发展,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培育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融合发展新业态,建立健全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政策、标准、标杆培育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全方位转型,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锻造绿色竞争新优势,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二)主要目标
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到203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稳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凸显,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
二、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三)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优化重构。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产品向高端、智能、绿色、融合方向升级换代,推动形成品种更加丰富、品质更加稳定、品牌更具影响力的供给体系。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实施煤炭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行动,有序推进重点用能行业煤炭减量替代;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就近大规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拓宽电能替代领域,提升绿色电力消纳比例。推进绿氢、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等原料替代,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绿色低碳原料比重。推广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纺织、机械等行业短流程工艺技术。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到2030年,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5.1亿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2%,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0%以上,短流程炼钢比例达到20%以上,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四)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定期更新发布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术导向目录,遴选推广成熟度高、经济性好、绿色成效显著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企业、园区、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大型企业围绕产品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实施全流程系统化改造升级。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找准绿色低碳转型短板,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鼓励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对标绿色工业园区建设要求,开展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整体改造升级,组织园区内企业持续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支持行业协会制定重点行业改造升级计划,鼓励地方开展环保绩效创A行动,提升行业环保治理水平。
(五)引导区域绿色低碳优化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综合考虑区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推动传统产业形成集群化、差异化的绿色低碳转型新格局。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定位,把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结合起来,加强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科技协同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发挥地区特色和优势,综合平衡生产力、能源、资源、市场需求等要素,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在符合环保、能耗、水耗、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稳妥有序推动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转移。严格项目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推动区域产业绿色协同提升,重点发展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以化固碳等产业耦合模式,以及冶金和建材等行业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向城镇居民供热等产城融合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加快建设“无废企业”“无废园区”“无废城市”。
三、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
(六)加快补齐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短板弱项。聚焦制约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瓶颈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低功耗芯片等技术产品应用,探索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算力应用体系。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废旧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体系,推动规范化回收、分级资源化利用。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在高端装备领域,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无损检测和拆解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装备开展再制造。在环保装备领域,针对新污染物治理等新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航空航天领域,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加快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电池等动力形式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广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
(七)着力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优势。立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占比。鼓励产业基础好、集聚特征突出的地区,优化产业链布局,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提升集群治理能力,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链分工协作,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制造业领航企业,加快产业延链强链,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努力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技术先进、商业可行的应用模式,形成产业增长新动能。
(八)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聚焦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电力系统各类应用场景,开发新型储能多元技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所需的储能技术产品矩阵,实现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发挥生物制造选择性强、生产效率高、废弃物少等环境友好优势,聚焦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等领域,建立生物制造核心菌种与关键酶创制技术体系。聚焦CCUS技术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开展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及示范。
四、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
(九)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资源效率、环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应用,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库,开发全生命周期评价、数字孪生系统等工具。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在生产制造全流程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典型应用场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建立回收利用环节溯源系统,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加快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园区协同推进能源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软件化封装,支持开发绿色低碳领域的专用软件、大数据模型、工业APP等。
(十)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紧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变革趋势,在绿色低碳领域深入推行服务型制造,构建优质高效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引导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在产品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面的经验,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提升服务。鼓励绿色低碳装备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积极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开发推广绿色制造解决方案,提供绿色诊断、计量测试、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检验检测、评价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深化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在供应链场景下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低碳转型融资服务。
(十一)推动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产品供给深度融合。紧紧围绕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全社会各领域绿色消费需求,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培育供需深度融合新模式,实现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运用无害化、集约化、减量化、低碳化、循环化等绿色属性突出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覆盖主要工业行业的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体系,研究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推广应用光伏光热产品、新能源车船、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鼓励大型零售企业、电商平台丰富绿色消费场景,优化购买使用环境,建立购销激励机制。
五、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基础能力
(十二)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一体化部署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转化应用、主体培育等,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实现创新效能转化为产业竞争新优势。依托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有序推进与绿色低碳转型密切相关的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绿色电力装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一批标志性重大装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绿色低碳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重点领域创新联合体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在钢铁、石化化工、家电等行业建设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绿色低碳关键计量技术、设备研发。布局建设绿色低碳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发展。健全技术应用推广机制,组织制定供需对接指南,开展技术交流活动。
(十三)完善绿色化发展政策体系。以精准、协同、可持续为导向,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创新政策实施方式,逐步建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现有财政资金渠道,重点支持绿色低碳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绿色低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向和领域。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依托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专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金融资源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库和标杆企业库,加大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支持力度,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培育和孵化绿色低碳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税收优惠政策正向激励作用,落实好对绿色技术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应享尽享。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督促企业加强合规建设,依法依规合理用能。综合考虑能耗、环保绩效水平,完善阶梯电价制度和水价政策。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研究有序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协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绿电绿证交易等市场建设。
(十四)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强化标准顶层设计和规范性管理,推动各级各类标准衔接配套,加强标准贯彻实施和应用评估。发挥各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按照需求导向、先进适用、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制定碳排放基础通用、核算与报告、低碳技术与装备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到2030年完成5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制修订。持续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标准,稳步升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标准,协同推进数字赋能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加强国际标准研究和对比分析,推动先进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十五)优化绿色低碳标杆培育体系。发挥绿色低碳标杆的引领带动作用,构建绿色制造“综合标杆”和细分领域“单项标杆”相衔接的标杆培育体系,打造制造业绿色化发展领军力量。制定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办法,发挥绿色工厂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纵向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横向通过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园区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到2030年,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鼓励绿色工厂进一步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创建“零碳”工厂。深入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培育,不断探索绿色低碳路径和解决方案。持续遴选发布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再生资源规范条件企业、环保装备规范条件企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园区等,从工业全过程深挖能源资源节约潜力。
六、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大对地方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技术改造升级、工业领域碳达峰等重点工作指导评估,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支持政策,合理设置政策过渡期。有关行业协会、专业智库、第三方机构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广,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十七)深化国际合作。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加强绿色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合格评定交流对接。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装备、绿色服务以及产品碳足迹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技术装备有序走出去,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外合作绿色工业园区,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十八)加强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增设绿色低碳领域急需紧缺专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依托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和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和培育绿色低碳领域海内外高水平人才。支持地方面向绿色低碳领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十九)做好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全国生态日、环境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加强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舆论引导,加大对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先进技术、典型案例的宣介力度,推广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和举措。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2024年2月5日

  • 1
  • 2
  • 3
  • 4
  • 5
  • 6
  • 29
前往

超智AI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丰华路1511号

邮编:200000

邮箱:contact@chaozhiai.com

官网:https://www.chaozhiai.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深圳市超智锐诚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属    44030702005550    2022-2023 粤ICP备2022146558号

ai

机工GPT

问卷调查

微信扫码联系我们

问卷调查

建议反馈